“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指明了方向。
2025年6月29日,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晴声艺浪”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北省洪湖市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以“理论宣讲+光影传播+党性淬炼”的创新形式,在历史现场铸牢信仰之基、厚植家国情怀,让洪湖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时代光芒。

早上8点,实践团与洪湖市融媒体中心李友华主任在会议室举行工作会晤。李主任系统介绍了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脉络与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强调“融媒体时代更需用青年视角解码红色基因”。他表示,希望通过团队的镜头,让段德昌、周逸群等先烈的故事从史料走向‘云端’,成为激励当代青年的精神养分。双方就宣传片创作框架、史料挖掘方向、融媒传播路径达成共识,确立“历史真实+艺术表达+青年话语”的创作原则。

上午9时,实践团抵达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四柱三间式牌坊上,李先念同志题写的园名熠熠生辉,百米白杨长廊仿佛铺就时光隧道,将队员们带入1927至1934年的烽火岁月。在贺龙元帅铜像前,全体成员敬献花篮,8.1米高的青铜雕像再现了元帅手持烟斗、运筹帷幄的革命风采,七层基座象征着他为创建湘鄂西苏区奋战的七个春秋。
走进革命历史陈列馆,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三位先烈的巨幅画像与红二方面军军旗模型构成庄严背景。在讲解员引导下,队员们依次参观“武装斗争兴起”“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建设”等五大展厅,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红军步枪、带血的作战服、泛黄的《湘鄂西苏维埃政纲》手稿等文物,无声诉说着“苏区人民用小米粥和渔网支援革命”的壮阔历史。

午后,实践团在陵园展开红色宣传片实景拍摄。在张语学长的指导下,队员们以传媒为笔、镜头为刃,精心设计多组沉浸式场景拍摄。
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既锻炼了队员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革命精神的理解,让更多年轻人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此次活动是武汉晴川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深入贯彻“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的创新实践。通过组织青年学子走进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园这一红色教育基地,将思政课堂延伸到革命旧址现场,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在实景拍摄与宣誓仪式的沉浸式体验中,青年学子不仅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在实践中锤炼了专业技能,提升了思想境界,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让红色历史可感可知,使革命精神可学可践,有效打通了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了新路径,也为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提供了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