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武汉晴川学院商学院“锦绣黔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陡箐镇猴儿关村,这里不仅是中国农民画之乡,更承载着苗族服饰制作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走进村民生活,沉浸式体验从原料到成衣的完整制作过程,感受民族文化的温度与重量。

抵达猴儿关村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苗族服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熊兴兰奶奶家中。奶奶热情接待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这场苗族服饰制作的学习之旅。

“做苗家衣裳,得从地里的麻开始熬”。在原料采集环节,奶奶介绍,苗族服饰采用自植、自染的麻、棉等天然纤维为原料。待麻成熟,手工剥取麻皮,经浸泡、晾晒,再利用脚踏式纺麻机,将麻变成线。如若是棉线则需先弹棉花,使其蓬松,再纺成线。实践团成员们围在吱呀作响的纺车前,看着奶奶双脚交替踏动踏板、麻线便顺着指尖缓缓延伸,真切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深意与非遗传承的不易。

布料制作是个精细活。织布时,奶奶将纺好的线装入木梭,脚踩踏板,手推综框,抛梭引线,织成土布。过程中,她不断提醒成员注意控制密度,以保证布料平整。而染色工序则蕴含着自然的智慧,其主要以天然植物染料板蓝根为主,提取蓝色素染出纯净蓝色。“泡一次是浅蓝,十次才得这靛蓝,阳光晒得越足,颜色越透亮”。奶奶特意展示了从染缸捞出的蓝布,色彩古朴,散发着植物的清香。那一刻,实践团成员们读懂了土布的肌理,这不仅藏着指尖与木梭的千百次磨合,更凝结着苗家人对时光的敬畏,让每一寸布都浸透着“慢慢来”的生活哲学。

图案装饰是苗族服饰的点睛之笔,刺绣和蜡染就是其两种重要方法。刺绣采用多种针法,例如平绣、盘绣等,分别在衣领、衣襟、袖口、胸襟等部位绣上花草鱼虫、蜂蝶禽兽等图案,寓意吉祥,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苗族历史和精神世界的视觉呈现。蜡染则用黄蜡在布上绘制图案,制成普通或彩色蜡染,蜡染的图案丰富多样,如孔雀、蝴蝶等,既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也反映了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力。这些精美的图案承载着苗族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寓意和美好祈愿。

在裁剪与缝制阶段,需精准贴合穿着者的身材特征来剪裁布料,强调修饰身材比例的重要性。苗服不仅是蔽体之装,更是展现穿着者独特魅力的载体。进入缝制工序时,奶奶强调需选用与刺绣色彩相得益彰的线,使整体视频效果和谐统一,每一针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执着。这不仅是将布料缝合的过程,更是在传承千年的技艺脉络上,续上属于当下的珍贵一针,让苗族服饰在时光流转中,始终坚守着精致与典雅的品质,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厚重底蕴。

成衣制作环节,据奶奶讲述,要将制作好的布料、刺绣、蜡染和花带等部件进行搭配组合,根据不同服饰款式精心设计。期间,实践团成员有幸穿上了苗族服饰。服饰虽重,但大家感受到的是一针一线蕴含的文化厚重感。奶奶还特意展示蜡染成功的布,布上图案精巧细致,每一笔线条、每一处留白,皆似蕴含着灵动的生命力。这让实践团成员们直观领略到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透过这细腻的图案,窥见了苗族先辈们的智慧光芒与艺术情思。

此次在猴儿关村的实践之行,为武汉晴川学院“锦绣黔程”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打开了一扇通往苗族服饰文化深处的大门。成员们不仅触摸到了苗族服饰技艺里凝结的自然哲思,也感受到了苗族服饰最深处的苗族记忆与匠人精神。大家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助力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苗族服饰这颗非遗明珠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让千年技艺在代际相传中焕发新生,让这份承载着民族智慧的文化遗产,跨越山海,为更多人所知晓、珍视与守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