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 专题教育 >> 正文

学四史,看四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05-19 [来源]: [浏览次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继承与发扬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领悟党的方针、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我校积极开展“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在“知其使命、牢记使命”的理性认知中正确地、有方向地砥砺前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托马斯·莫尔画像)

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该书用著名的“羊吃人”的命题,最早揭露和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王国。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完善,到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达到其思想最高峰,这就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们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弊病,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积极主张和天才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但是,由于受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唯心史观的局限,空想社会主义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封面)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至1846年合写的著作。这一著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油画)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苏联大军攻占柏林纪念油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未能解决。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并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联共(布)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其他欧洲各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和参与了本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在苏联的帮助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等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亚洲的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以及美洲的古巴等国二战后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就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世界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与衰落

 

(苏联解体实时报纸)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苏共高层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主要因素。苏联解体是历史悲剧,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但苏联解体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也不可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图为1997年9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的北京街头,交警在“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巨幅宣传牌前指挥交通。)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